html模版安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
就農業勞動力而言,隻要城鄉之間存在較大收入差距,勞動力就不可避免地前往城市尋求就業機會。 2016年,安徽省城鎮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9156元和11720元,二者之比為2.488:1,盡管差距較以往有所縮小,但依然很大。在這種背景下,通過精準扶貧戰略,實施共享富農行動,已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。不僅如此,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劇,農村居民數量和比重近年來出現下降趨勢,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勞動力正在迅速減少,這直接導致瞭農業用工成本不斷攀升。因


原標題:安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

貴賓幼犬飼料常偉

近幾年,安徽在農業調結構、轉方式、促改革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,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打下瞭一定基礎。但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、要素配置不合理、資源環境壓力大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仍很突出。因此,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“三農”工作必須堅持的主線。

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幼犬飼料構性改革,要以增加農民收入、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,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,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推進:

從產品層面著力推進

農業生產、供給與消費首先體現在農產品上,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產品的數量、質量及空間結構等層面著力推進。

從農產品的數量與質量來看,安徽農產品供給過剩與供給不足問題同時存在。 2016年,安徽糧食產量達3417.5萬噸,實現“十三連豐”,為保障國傢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。但糧食供給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,小麥、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因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,給糧食生產者帶來較大經濟損失。與此相對照,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,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增長,而高蛋白小麥、粳米等優質農產品的產量卻難以滿足,更不用說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。解決農產品市場供給需求的錯配現象,唯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加快結構調整步伐。從農產品的空間結構來看,安徽應繼續在淮北平原地區重點打造“大糧倉”,穩定小麥生產,積極發展畜禽養殖,蔬菜、水果和中藥材種植。依托資源稟賦,在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重點打造山區特色生態農業樣板區,大力發展茶葉、水果、中藥材等特色農業。同時,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來聚合先進農業發展要素。放眼全國,安徽農產品出口雖取得很大成績,但與山東、浙江等省相比差距巨大。安徽農產品出口以茶葉、中藥材和羽絨為主。以茶葉為例,安徽茶葉出口主要面向非洲和中東地區,歐美、日本等高端市場還亟待開拓。安徽農業“走出去”雖進展較快,如安徽省農墾集團在津巴佈韋投資建成瞭10個農場,開發土地規模1萬公頃,主要種植小麥、玉米、大豆等糧食作物和煙葉、馬鈴薯等經濟作物,但全省農業“走出去”整體上還是面向發展中國傢,且存在對相關國傢研究不足、品牌建設滯後、產業鏈不配套等諸多問題。因此,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空間結構,提升安徽外向型農業水平,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與任務。

從要素層面著力推進

農業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勞動力、土地和資本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破“瓶頸”制約,須從生產要素層面著力推進。

就農業勞動力而言,隻要城鄉之間存在較大收入差距,勞動力就不可避免地前往城市尋求就業機會。 2016年,安徽省城鎮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9156元和11720元,二者之比為2.488:1,盡管差距較以往有所縮小,但依然很大。在這種背景下,通過精準扶貧戰略,實施共享富農行動,已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。不僅如此,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劇,農村居民數量和比重近年來出現下降趨勢,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勞動力正在迅速減少,這直接導致瞭農業用工成本不斷攀升。因此,要牢牢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,進一步增強農業科技裝備能力,大力推進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機械化,進而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。就土地而言,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農村改革,極大地解放瞭農業生產力,解決瞭農民溫飽問題,但也帶來農業用地的細碎化問題,增加瞭規模經營的成本。近年來,農地流轉租金不斷上漲,皖北地區的農地流轉畝均租金甚至達到瞭1200元,農地規模經營成本隨之水漲船高,給農業規模經營帶來較大風險。基於種糧不賺錢的現實情況,安徽出現瞭農地托管經營模式,取得良好效果,如宿州市意利達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通過統一選用優質高產品種,及時開展病蟲害防治,采取科學的水肥管理措施,正常情況下小麥、玉米平均畝產可增加10%,糧食作物增產帶來的收益每畝可達到220元左右,再加上生產成本每畝降低約150元,凈收益比農民自種每畝增加370元左右。但目前這種模式處於初級階段,需要在改革中加以引導、支持和規范。就資本要素的投入而言,資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瞭安徽農業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。近年來一些地方推出瞭銀政擔、勸耕貸等金融創新措施,但金融機構擔心大額農業貸款出現風險,加之抵押物變現難等現實問題,向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仍心存疑慮。資本要素的供求不匹配現象,亟需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框架下,盤活農村產權,實現資源變資產、資產變資本,進而解決農村資本不足的問題。當前,應加大對金融支農的考核力度,調動金融資源投向農業和農村發展。

從技術層面著力推進

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,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技術層面著力推進。

當前,農業面臨的技術瓶頸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技術、天氣預報技術、互聯網技術等方面。就農業生產技術而言,農業生產粗放經營、化肥農藥使用效率不高,不僅提高瞭農業經營成本,也帶來瞭嚴重的面源污染。開發並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,推行綠色生產方式,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,已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由之路。就天氣預報技術而言,在全球性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,極端性天氣氣候出現頻率增多,農業氣象災害、農作物病蟲害呈現增多、並發和加重的趨勢,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也將加劇農業用水的供需矛盾。因此,要發展“按需供給、智能普惠”的智慧氣象,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,努力防范和化解農業生產面臨的自然風險。就互聯網技術而言,要推進“互聯網+現代農業”行動,實施智慧農業工程,加快建立省市縣三級綜合信息平臺,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,大力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行動和信息進村入戶工程,拓展農民參與市場交易的空間,將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成農民增收的新亮點。此外,管理是一門科學,也是一門技術。現實中,有不少農業投資與經營主體因缺乏經營管理能力而告失敗。因此,要強化對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,幫助他們掌握營銷學、管理學、金融學、法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,提升經營管理水平。

從制度層面著力推進

產業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制度環境,農業供給側改革要從制度層面著力推進。

在制度供給方面,關鍵在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,全面激活市場、激活要素、激活主體,增強農業農村的發展內生動力。要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,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,改革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,加快農村金融創新,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,加快建設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等。當前,尤其要註意從激勵制度層面和風險配置制度層面解決制度供給問題。就激勵制度而言,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,探索建立“三權分置”格局和運行機制,加快推進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東“三變”改革,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,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。就風險配置制度而言,應結合安徽實際,積極推行包括農業保險在內的相關政策,並主動承擔起農田水利、田間道路、倉儲設施等相關建設的責任,進一步增強農業抗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,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,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。

(作者單位老犬飼料推薦:安徽大學農村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)

arrow
arrow

    ensfvtfjk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